蘇蘅/當新世代只在網路偶遇新聞

分享 facebook 最近在課堂出了時事測驗,

油甘

,結果讓我很驚訝。這班學生半數來自傳播學院,

彌月蛋糕

,半數來自政大其他學院,

產品代銷

,如商學、社會科學、文學和外語,

網站優化

,大多數對新聞及寫作有熱情,

加盟創業

,也是年輕的精英學子。這次小測驗,讓我見證了「偶遇新聞」(incidental news)世代,和他們眼中的新聞。這現象可能導引年輕人對社會大事的片段零碎理解,令人憂心。時事題問到,最近中國大陸兩會選出王岐山為中共國家副主席,全班不到一成五選對,五成七還留著李克強擔任副手的認知。如果說,大學生本來對中國大陸的事不熟悉;那麼回到台灣,四月電價調漲三%呢?知道的只有一成。另一題和大學生有關,「二二八紀念日當天,獨派青年去哪裡潑漆?」一半學生答對「慈湖」,另外一半中,有人選擇「中正紀念堂」,也有選擇二○一一年同樣發生潑漆事件的「嘉義市中正公園」。這些回答印證美國學者博奇科斯基(Pablo Boczkowski)提出的「偶遇新聞」現象。去年他發表研究指出:年輕人看新聞,現在是「偶然相遇」,是在空閒時和沉浸在社群網絡世界時,隨意完成。看新聞已是一種「偶然」行為,數位時代裡,年輕世代看新聞主要從手機。從電視或報紙搜索新聞的舊習慣,已經被拋在後面。大多數年輕人是「偶然」透過數位媒體(最主要是手機)消費新聞,我班上九成學生也是如此。也就是,年輕人「不會從數位世界主動搜尋新聞,而是在網路中發現它」。研究說:這種與新聞互動方式令人意想不到,就是「偶遇新聞」的概念。資策會二○一六年調查,國人每天花三點四小時在手機上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「偶遇新聞」另一層意義是,年輕人對媒體沒有忠誠度,也沒有單一來源,媒體不再是麥克魯漢描述的「媒體即訊息」;新聞消費的「附帶化」,導致年輕一代不再熟悉新聞的背景和事物全貌。「偶遇新聞」也標誌著卅歲以下年輕人的新聞接觸與解讀,和上一世代差異很大:獲取訊息不再是獨立的活動,而是取決於社群網絡所產生的社交性。雖然,表面上看起來,年輕人獲取訊息的次數和數量多很多,但多半發生在很短時間。他們怎麼看新聞,完全取決於何時有空,可以隨時隨地完成。美國埃默里(Emory)大學英語教授鮑爾連(Mark Bauerlein)也寫了一本挑釁味十足的書「最蠢的一代」(The Dumbest Generation),指出當代年輕人對閱讀或學習不感興趣,甚至對掃描新聞頭條,或看名著小說都很冷漠。他的看法不是空穴來風。二○一七年,美國皮優研究中心做時事測驗,調查十八到卅四歲的人對於時事的了解,發現遠不如上一代。調查也說,年輕人處於臉書、發簡訊和眾多數位裝置的環境中,使他們無法了解誰說的才重要。數位時代裡,年輕人和父母的關係很不緊密,他們也不在意政府在管什麼。最糟的是,父母和老師都不知道年輕人的媒體環境多麼強烈地影響他們。二○一五年美國一項調查,發現年輕人每天平均檢查手機八十五次。在台灣,資策會二○一六年調查,國人每天花三.四小時在手機上。把滑手機和年輕人日益增加的虛擬世界社交接受度結合來看,造成新聞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帶品。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,因為一旦媒體無法透過專業報導,引導大眾獲得必要的知識,我們的新世代很難擁有促進自我成長、改造的能力,要如何面對未來社會的困境和危機呢?(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台中操作排名
網站排名如何操作
主機代管
粉絲團經營
網路代銷
網路行銷顧問
專業網頁設計
SEO
專業社群行銷
客製化網頁
社群行銷達人
排名系統
網路代銷公司
購物網站租用
關鍵字達人
台中網路公司
客戶管理系統建置
專營FB粉絲團
SEO優化
台中關鍵字優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