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示警 金融潛伏更大危機

金恩經歷 圖/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金恩(Mervyn King)的造訪,

工商日誌 台北

,是我1990年代後期在華爾街短暫職涯的一段很值得的回憶。我唸倫敦政經學院的時候,

臭氧機

,金恩教授曾是我的導師,

花蓮市區住宿

,一年後,

抗菌內褲

,英國成立一個金融主管機關,

中壢裝潢清潔

,他獲聘為顧問。由於他當時沒有金融市場的實務經驗,

高雄清潔公司單次清潔

,或許高層的人或是他自己認為,

屏東清潔公司

,跟道地的美國實務金融從業人員接觸,

椰子汁

,可從中受益。當年我在所羅門兄弟公司(Salomon Brothers)倫敦辦公室做了大約半年,

工藝品

,我的一個老闆有一天走來,翻著白眼說:「我們有這麼一位學術界人士,他想跟一個業務員待上一天,我們可否請你陪著他?」金恩接著走了進來。順帶一提,凡遇過金恩的學生,連我在內,沒有不覺得他脾氣好的。他跟沒他自己聰明的人(基本是所有人)相處時總是客客氣氣的,可以從別人隨意的言談中找到話題,他認真希望你覺得你們兩人是在做真正想法上的交流, 儘管只有他的想法才有價值。不過,他仍有個人的限制。一年前才給我一個客氣的B、或許以為我從此消失在美國經濟圈裡的人,萬萬沒想到,居然看到我端坐在所羅門兄弟辦公室,一邊打著電話,一邊朝他笑著。他就坐在我隔壁,擺了電話,讓他能聽聽我業務上的電話內容。過了大約一小時,他放下電話,他大概是這麼問我的:「所以,麥可,他們花多少錢請你做這個?」 我回答他後,他大約這麼回答:「這應該是違法的。」大約15年後,金恩獲任為英格蘭銀行(英國央行)總裁,在他2013年為止十年的任期裡,英國央行成為全球金融事件最能信賴的解讀者。這裡是全球金融圈中,員工不會花大半時間妄想高盛會來挖角的一個地方。基於種種理由,他們不會危言聳聽,理由之一,我打賭是金恩的關係。金恩教授(或許得尊稱他一聲金恩勳爵)寫了一本書《魔力的終結》(The End of Alchemy,暫譯),這不是他在英格蘭銀行任內的回憶錄。其實,對於公職人員的回憶就該寫傳奇的想法,反而令他困擾。他在導言寫道:「談危機的報導和回憶已出版很多,書目雖多,卻有同樣看不到的次題:我是如何拯救了世界。」相對地,金恩的書是從他經營央行乃至於控管金融危機的經驗中,診斷現代金融的弊端。不由得稱奇的是,如果他的書得到該有的重視,正好可以拯救世界。金恩一開始強調的是,2008年的危機不是一種反常,而是不當動機造成的自然結果,如今這種情形仍潛伏於金錢和金融,因此相當可能形成另一起更大的危險。他寫道:「奇怪的是,號稱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機過後,無論就金融根本結構,還是仰賴央行來恢復總經繁榮,竟都沒有太大改變。」股東有限責任雖得自負財務風險盈虧,仍誘使他們容許銀行冒更大的投資風險。小存戶既有存保擔保,對銀行拿自己的錢用做風險投資也不太在乎,而放錢給銀行的大存戶和所有人仍認為,銀行愈大愈好,愈大央行就愈可能在出狀況時紓困。(金恩指出,摩根大通的市占率等於1960年代前十大銀行的總和。)並非改革一事無成,而是改革不切中重心,令人心寒。金恩揭露,金融體系仍深陷網羅,由少數關係良好的人靠冒險得利,而由整個社會承擔成本。複雜度曾被金融業拿來掩飾風險,如今又被拿來掩飾,整飭體制所做的其實少得可憐。按金恩的說法:「行政管制變得十分複雜,且未切中問題的核心…規章詳盡目的在求得明確,而不是讓規範者和被規範者都不確定目前的法律狀態。複雜度大半反映金融業者的施壓。藉鼓勵法規細則化來防礙不法行為遭訴,銀行業者和主管機關在不斷複雜化的自毀過程中,倒是沆瀣一氣了。」存款須與投資分開區分「無聊」與「刺激」交易,讓業者持有公債或將現金存在央行,降低擠兌風險金恩認為,經營金融的作法必須改變,也可以發現,他的確有一套如何改變的有力看法。《魔力的終結》談的不光是這一套看法,這套看法大約讀到第250頁才出現,而且一談就是正經而有意思地談了40頁。我這裡只能說上數百字,但這看法卻是本身的精髓,值得讓讀者知道。大要如下:第一件金恩認為必須做的,就是把金融業中無聊的(提供安全存錢、便利支付的地方)和刺激的(交易)分開。他認為,沒有必要拆散現有的金融機構,銀行只要把存款和融資融資從其他資產分開就好。為要擔保所有這些無聊資產,銀行必須持有公債或把現金擺在央行作為準備金。也就是說,不會因隨時發生擠兌而有付不出錢的情況,必須完全零風險,為此民眾也沒擠兌的理由。銀行賺賠較大的風險資產,就得在出現任何危機前,預先接受央行的審查,以決定緊急關頭借錢給銀行該收什麼作為擔保品,不管是普通股、抵押債券、澳洲金礦、信用違約交換(CDS),還是其他什麼東西。銀行也在危機前即決定,願意向央行提出擔保,基本上就是質押給央行的,有哪些風險資產。資產風險愈高,央行願意出借的錢就愈少。若有什麼資產複雜到無法在三次15分鐘的提案報告給央行滿意的解釋,就失去作為擔保品的資格。大家都會知道,有什麼銀行向央行借錢,央行願意借的規模有多少。央行將由最後的貸款者變成金恩所謂的晴雨皆宜的當鋪。本書也有一個簡便的規則,可決定任一銀行有沒有償債能力:即看「有效流動資產」和「有效流動負債」之間的差額。有效流動資產包括銀行針對存款(政府公債、現金)所保留的證券,加上央行認定該銀行風險投資的擔保價值。這個法則(姑息稱為金恩法則)強調銀行的有效流動資產必須大於有效流動負債,若沒有,這銀行便是資不抵債,這銀行的存款就會在不引發恐慌和麻煩的情況下,轉移給有償債能力的銀行。教你看清償債能力有效流動資產須大於有效流動負債…鼓勵銀行靠發行證券和長債來籌資「試舉一個銀行的簡單例子,總資產和負債各等於1億美元,」金恩如下寫道:「假設這銀行有1,000萬美元的資產以準備金擺在央行,4,000萬美元是流動較高的證券,有5,000萬是貸給企業流動不足的貸款。若央行認定,流動證券適當折價率為10%,流動不足貸款的折價率為50%,等於央行願意前者以3,600萬美元的擔保價值借錢,後者以2,500萬美元的價值借錢,且條件是這銀行已預設所有資產為可用的擔保品。這銀行的有效流動資產就是(1,000+3,600+2,500)萬美元,總共7,100萬美元。 銀行得靠自己融通最多7,100萬美元的存款和短期債券。」這個例子呈現金恩法則的一大效果:這鼓勵銀行自己靠更多發行證券和長債來融資,不鼓勵銀行從事無關經濟的投機交易,因為銀行得按擔保品折價後的全額來支付這些交易。有了這個折價率,銀行得預先為流動性的保險先付出一個公平價碼。業者勢得壯大自己(因為愈大愈容易被紓困)這個令人不安的誘因,就能排除得了,也不會再有紓困。當銀行經營失敗時,存戶也不必擠兌,因為所有存款都有央行擔保。而所有的損失都由股東和長期債權人承擔下來。金恩法則將把金融人士推向市場,這個本來就屬於他們的地方,像經濟其他部門一樣,都有失靈的時候。股市有可能最珍賞銀行的特色將是安全性,銀行最後可能變得既單調,獲利也沒以前好,但由市場來決定什麼是構造銀行業務風險的最好方式,就會有改進和創新的動機。這樣的協調之下,規範銀行就簡單多了。(不再有急著在周末就慌張出手的紓困,日後也不會有回憶錄戲劇性的故事可再述說。)這套金恩法則,按他建議可以循序漸進來實施,也許花一年的時間,其實光是大筆一揮,就可以替代數千頁晦澀難懂的金融管理規條。央行的角色將因此擴充,但仍是朝金融危機以來央行所走的方向。央行不必再不要命地按高估的擔保品借錢,等著醞釀下個危機,可以按公平評價的擔保品來放心借錢。當然,央行負責評估擔保品的人可能會受到政治壓力而不當估價,譬如說估得過高,或者偏好特定的擔保品。「但是央行官員平時會比危機過後更有立場來抗拒這種壓力」,金恩這麼分析。況且央行只要大方向正確,在保守的一面睜隻眼閉隻眼並無妨;而且別理什麼主管機關不必介入大銀行私人事務的主張。「在2008年10月危機鼎沸時期,國家扛下全球金融體系所有的責任和債務,」他寫道:「政府紓困的事不能輕易忘卻。一到緊要關頭,受命借重納稅人之力的執行單位,正是這個原本力主市場紀律的部門。」金恩所談的還有很多,真該讀讀這本書。別的不說,你至少感覺得到,我們金融體制裡還有深知問題所在的人真正想設法解決問題。有意思的是,危機過後花費了多少的心力,看起來要解決問題,卻不切中要害。我們銀行業者唉氣又嘆氣地說自己的經營環境受限,卻仍在和整個社會玩「正面我贏,反面你輸」的把戲。如果丟的錢幣正面朝上,業者也許不比以前更好,若是反面朝上,我們或許也不會輸更慘。但整個遊戲規則並沒有改變。這位英格蘭銀行原總裁認為,我們必須改變銀行和社會之間的關係,而且要快點改變。若接受他的勸告,我們大多數人會過得更好。(作者Michael Lewis為暢銷書《大賣空》作者及彭博專欄作家/編譯劉忠勇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網路行銷
FB粉絲團經營
網站租用
台中網頁設計
自然排序
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
台中關鍵字優化
網路代銷
購物網站租用
專營FB粉絲團
網站優化
專業社群行銷 台中
SEO達人
關鍵字廣告
網路行銷達人
社群行銷達人
網頁設計
網路行銷顧問
客戶管理系統建置
專業社群行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