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熱量取得的成本大幅降低,
台中老人日托中心
,所以胖子特多。有機會翻閱清代、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寫真,
宜蘭民宿
,會發現那時的人多半瘦,
台灣夜店推薦
,無論閩客漢原、權貴卑賤皆然。
有次參加府城古蹟巡禮,
高雄旅遊
,帶團的領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,
中英文專業翻譯
,他說:「府城小吃口感偏甜,
礁溪民宿
,因為早期糖是奢侈品,
舊屋翻新台中
,府城人家在飲食內摻糖,
皮膚乾燥
,不無炫富的意思。」很有意思的文化解讀。
相對於府城,
皮膚乾燥
,我老家在屏東沿海,昔時土中含鹽,不利種作,所以男人出海,田地交給女人加減種些雜糧。母親常說,小時她們的三餐,除了主食「番薯籤」外,烹飪都偏鹹,以求吃一口菜能配三口飯。城鄉差距,自古皆然。
八八風(水)災前,有次到霧台鄉魯凱族朋友的部落參加慶典,席間供應不少魯凱族的傳統美食。酒足飯飽之後,我和一旁抽菸的VuVu(長輩)閒聊:「VuVu,你們小時候就這樣吃石板烤肉嗎?」VuVu笑說:「Gong Gong(傻瓜),小時候哪有肉可以吃啊?石板烤肉是拿來騙你們平地人錢的!」
確實是我想太多了。魯凱族是有打獵的文化,卻不是每個人都是獵人,也不是每天都能打獵,更不是每次每個獵人都能滿載而歸。而有限的狩獵所得,由上而下分配後,小朋友能吃到的確實有限。
其次,野生動物的肉,油質少而韌勁十足,而現代都會人對牛排的認知來自王品、我家牛排,對雞肉的概念來自肯德基、坊間便當……恐怕,這些山裡獵取的肉品,對他們而言都不美味。
對原住民天生嗜酒的刻板印象也是錯的。原住民傳統酒品是小米酒,在採用傳統耕植法,且山上土壤層較淺、較貧瘠的條件下,任何作物的收成都不可能太好,因此,要將糧食拿去釀酒(將生存的必需品拿去釀成奢侈品)之前,大多數人都需考量再三的。
只有喝酒是一種「必要」行為時,酒才有生產的必要。所以酒不是日常用品,而是慶典的儀式用品。
如果你以為古代的原住民有飲酒「習慣」,那是因為文獻的記錄者全是「外人」,而原住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外族朋友熱情以對,視為貴賓,才會拿酒招待。如果你以為現代的原住民有酗酒習慣,唉,那只是屈居弱勢的一群,借酒澆愁。其實漢人如此,歐美亦然,只是當今原住民朋友屈居社會經濟弱勢的比例較高罷了。
熱量的過易取得,使得街巷間充斥吃到飽的店,這些店家的生意經常高朋滿座。
吃到飽或是熱量的過度攝取,不僅不健康,也是對食物的不尊重,甚至造成食物的交換過度地商業化,在在戕害著我們的環境。難怪有人說:「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。」
每逢放大假,你吃了多少?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