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人余光中病逝,
關鍵字達人
,社運人士王奕凱(左)在臉書先是公開貼文「死好」,
漸進式排名
,「對他一點敬意也沒有」。淡江大學全球政經學系系主任包正豪(右)批評,
網路代銷
,對逝者口出惡言,
SEO
,基本已經喪失人性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著名文學家余光中過世,
主機代管
,社運分子王奕凱在臉書上批余光中「死好」、對他「一點敬意也沒有」;最近更有課審學生抨擊陳菊悼念余光中是「垃圾」。不由讓人想到二○一六年九月台灣發生火燒車,
SEO達人
,奪走二十四條大陸人生命,
便宜網站
,但因為仇中心理,反而有網民說「看到火燒車的新聞很爽」。香港今年也發生類似事件。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兒子墜樓身亡,由於蔡立場被認為「親中」,教育大學民主牆上出現「恭喜蔡匪若蓮之子魂歸西天」等字樣,各界出面譴責,認為此行為「超越人性道德底線」。所以出現這些情緒反應,背後隱藏的是因為知道仇恨對象短期內不會消失,才用最難聽的話攻擊心目中的敵人,得到虛假的快感。就像東方主義學者薩伊德觀察,「邪惡極端」和「恐怖主義」的阿拉伯,是由知識和權力核心創造出來,並抹去「他們是人」的事實。仇恨語言多半是仇恨政治的產物,主要特色是二元對立和排除。社會學者哈伯瑪斯說,它是造成傷害的力量來源,不但摧毀人們合理的推理,破壞合作基礎,更關上公共領域溝通的大門。全球仇恨教主應屬美國總統川普。他上任後美國媒體和政治更為兩極化。美國南部貧困法律中心(SPLC)今年度「仇恨群體調查」發現,美國至少有九百一十七個仇恨團體,過去兩年,仇恨集團網路帳戶的「按讚」和評論數量增加九倍。美國政治學者柯拉來斯(Javier Corrales)說,仇恨政治和政黨兩極化是一體兩面,政治人物運用仇恨策略,最主要目的就是減少對自己的批評和譴責。極端言論可以轉移注意,換恨意為防衛。仇恨政治的怒火也燒到日本,這兩年日本仇韓仇中的「仇恨書」系列,創造另類銷售佳績,今年最賣的達三十萬本。這些書籍不乏「醜陋的韓流」、「沒有身為韓國人真好」、「韓國人像呼吸般說謊」、「為何中國在全球這麼被厭惡」等,光看標題就可知道當今日本充滿一股不爽鄰國崛起擴張的壓力、以詛咒鄰邦為樂的詭異氛圍。心理學家李迪(Brad Reedy)解釋,仇恨心理往往是人們成不了事而受挫,因此轉而向外投射「恨意」,並攻擊他人,希望擺脫心裡不平或自身脆弱。政治上卻往往成為保守民族主義的土壤,如果在意鄰國的壯大繁榮,對比自己的落後停滯,更易讓民眾渴望威權民族的實現,壓過對民主自由秩序的期待。不過日本畢竟比較成熟,有些知識分子發出理性批判聲音,認為不該用謾罵和偽裝的優越感面對國際競爭;政府更應正視社會因焦慮憂心出現的集體「憂國」心聲。去年日本國會通過「仇恨言論對策法」,大阪市也推出「種族歧視消除施策推進法」,都希望不要再陷入內部彼此憎恨的惡性循環,以免付出慘痛代價。對立+仇恨=選票,這樣的政治方程式很好用。對照台灣,從年金改革、同婚議題、前瞻建設、課綱爭議、到最近的促轉條例,都可以看到世代、城鄉、南北、政治認同等種種對立,而處理議題往往沒有足夠的公共溝通,只有「我說了算」的強行通過。這樣的做法,只會帶來扭曲的價值判斷,最後整個社會沒有贏家。(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