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。 美聯社 分享 facebook 一般人在經濟上經常做差勁的決定,
解讀未來
,退休總存得不夠,
改善夫妻關係
,投資慘賠又不願認賠停損,
低氘水
,房子和股票常買在高點,
電商排名
,總以為今天會漲,
維生素D3
,明天也會繼續上漲。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(Richard Thaler),
鈣保健食品
,正是在探討這種現象,
高雄居家清潔
,一般人所做的決定經常不符自己的最佳利益,
Q10推薦
,完全偏離經濟理論的理性決策。為降低損失,
HID
,行為經濟學家主張應把人性的弱點納入考量。塞勒在著作《不當行為》(Misbehaving)回憶他讀博士班寫論文時,即有意估算人命的價值,好讓政府據此決定該花多少錢在修繕常出人命的公路上。聽起來這是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,但塞勒指出,每個人每天多少回應了這個問題。「假設可以得到不同工作的致命率的資訊,有危險的工作像是採礦、伐木、高樓清洗外窗,也有安全的工作,像是農作、顧店、低樓層的清洗外窗。高風險的工作待遇應高於低風險工作,否則有誰要做」?他利用薪資數據和每個工作經過保險精算的死亡率,來得出什麼工作的人應該拿多少薪水才值得賣命。除了計算人命的市場價值外,塞勒進一步發現,讓理性選擇的經濟模式失靈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。有一個人打算去看足球賽,天下了雪又不想去,但票已買了,後來還是去了。又有一個女人甘願開10分鐘的車去買45美元可省10美元的收音機鬧鐘,卻不肯花同樣時間去買495美元也省10美元的電視。若讀了塞勒的例子,有人或許會像作者所說,「這些高明的中古車銷售員也都知道」,但重點就在這裡。《大賣空》作者路易士(Michael Lewis)在彭博專欄評論《不當行為》指出:「顯然沒有多少人留意到自己或別人既非完全理性、也非追求完美,不講邏輯,不求明理。在1970年代,當塞勒還是個學生,他的教授並非堅持人類一定完全理性,只是認為人類不理性並不重要,因為對經濟理論而言,這部分並無脈絡可尋。不妨視為可自相抵銷的雜訊。」塞勒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:「我試著教大家少犯錯,但在設計經濟政策時,我們必須充分考量大家很忙、心不在焉、懶散的現實,也應該儘可能簡化問題。」塞勒不僅因為《不當行為》和《推力》(Nudge)等暢銷書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,他還曾在電影《大賣空》(The Big Short)客串一角,以職籃球員連發中第這種「炙手謬誤」(hot hand fallacy),來解釋金融風暴期間投資人的心態。他說:「每次危機都是行為經濟學的好範例。」(綜合外電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