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
FB粉絲團經營
,在數位時代,
台中網路公司
,「痕跡」更無所不在。數據早已成為馬雲口中的「新資源」,
購物網站租用
,發展大數據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新興戰略。然而,
關鍵字達人
,數據如何變成黃金,
網路代銷公司
,就是要讓數據成為可交易的有價商品,而交易場所就是數據交易所。其中大陸「貴州大數據試驗區」、「貴陽大數據交易所」及「上海數據交易所」的發展,值得台灣借鏡。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於2015年4月掛牌成立,不僅是中國也是全球第一家數據交易所。交易資格採取會員制,交易雙方必須先註冊加入會員,才能進行交易。目前僅限法人會員,包括知名的阿里巴巴、騰訊、天弘基金、京東、中信銀行等2,000家。提供數據者為供應方(賣方),而購買數據者為需求方(買方);當買賣雙方交易完成後,賣方須支付收入的四成給交易所,交易時間為全年無休。至於數據的定價則區分為協議定價、拍賣定價及集合競價等三種。而且,數據買賣雙方要保證數據所有權、合法、可信、不被濫用。現在可交易商品共有4,000種。上海數據交易所成立於2016年4月,國有資本占51%、民營資本占49%;不同的是,此交易所集交易機構、創新基地、產業基金、發展聯盟及研究中心五位一體。交易數據包括智慧城市、人口及企業大數據三大類。相關的數據均經過質量評估、安全評估及監管流程。尤其是關於個人資料項目,皆透過去識別化(exID)匿名處理,保證在交易流通過程中,供需雙方ID的隔離及防泄漏。截至目前為止,並無傳出任何弊端。坦言之,台灣產官學發展大數據如火如荼,但多半各自為之,缺少整合。若能由政府出面主導結合產學力量,成立台灣數據交易所,應有其機會,但也需面臨諸多挑戰。在機會方面,台灣不乏政府單位大數據、企業大數據、特別電信大數據、聯徵中心大數據,還有龐大的健保大數據等;但台灣受個資法限制,是發展數據交易一大阻礙。例如,金管會擬建置「保險聯合資訊中心」,未來包括保險業的核保、契約保全、財務及業務等資料將全數上傳該資料庫,但卻擔心稅捐單位來「淘寶」,引發爭端。其實,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在成立之初,就訂定不交易涉及保人隱私、商業機密、國家安全數據的底限。交易數據乃是透過數據洗清、建模及分析的結果,確保數據一定的安全性,此做法可供參酌。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為人民幣4,700億元,預估2020年將達到人民幣1兆元;截至今年3月止,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的交易累計金額,已突破人民幣1.2億元,預估2020年可達人民幣3,000億元。而上海大數據產值則可達人民幣千億元。台灣今年的大數據產值亦可超越新台幣100億元,有人認為,若拿台灣的健保大數據成立公司,市值可達新台幣數兆元,足見台灣發展數據交易仍具潛力。平情而論,貴州及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成功有其天時、地利及人和的條件。天時就是時機,目前全球大數據發展正夯,具備天時條件。地利就是地區位置,貴州有大數據試驗區支持,上海則為全球金融中心,二者均具地利條件;人和包括領導的支持及匯聚英才,二地亦有足夠的吸引力。台灣有天時及地利條件,就缺人和及法規調適;若不加把勁,恐失去契機。(作者是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