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4歲泰雅耆老昨天進入特展展場,
網路行銷顧問
,望著部落古老傳統編織品,
網路行銷
,久久不能自已。 記者張芮瑜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南澳山腳部落的泰雅族人,
網站租用
,過去住在宜花交界的深山和平北溪流域,
專業社群行銷 台中
,100年前在日人勸誘下離山而居。半世紀前中研院民族所展開尋根計畫,
主機代管
,發現不少幾乎亡佚的文物,近年在泰雅青年探詢下,逐漸拼湊出文物的故事,他們牽線讓文物返鄉,昨起在武塔國小民族教室展出。klesan為泰雅族南澳群的自稱,原本居住在和平北溪與南澳南溪流域,1912年各部落在日人勸誘下,開始離開山區,遷徙至東澳、南澳和寒溪等近山地區,生活、文化與社會組織產生重大變革。《獵與織》特展除了展出泰雅文物,更有展板說明泰雅遷徙的故事。 記者張芮瑜/攝影 分享 facebook 196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凌純聲、院士李亦園主導下,展開南澳泰雅族研究計畫,探詢這段遷徙歷程,完成民族誌,也價購一批工藝精湛的文物,典藏在中研院。訪耆老 文物故事解封「沒辦法把南澳的族人帶去欣賞,只好把文物帶回來。」在武塔國小任教的泰雅青年韋文豪和太太比穗.保羅,本著對部落文化的熱愛,去年開始探詢文物的意涵,每逢假日便拿著文物圖檔,訪遍南澳鄉80歲上下的耆老,為這些文物故事「解封」。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(中)與南澳鄉長薛秋花(右)昨天親赴南澳武塔國小,欣賞中研院民族所的《獵與織》特展。 記者張芮瑜/攝影 分享 facebook 「如果我能夠重新成為孩子,從小看到這些東西,我會更知道我是誰,更明白自己的美麗。」比穗.保羅從小在台北都會長大,是失根的泰雅,在過程中也更認識了自己血液中的泰雅靈魂。在宜蘭縣史館和中研院的合作下,這批文物近期回到故鄉,韋文豪愛打獵,比穗.保羅愛編織,兩人精選出32件有關文物,將展名定調《獵與織》,即起在南澳鄉武塔國小展出至7月1日,每周四至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開放參觀。昨天開幕典禮,中研院民族所所長胡台麗親自主持,沒想到50年後能讓中研院文物返鄉展出,她激動掉淚。宜蘭縣前議員江新財也出席,50年前他曾加入中研院團隊擔任族語翻譯,當時他是17歲青年,如今已經成耆老,回想從前感慨萬千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