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年6月底美國農業部發布規定,
客製化網站
,禁止全美超過十萬所學校販賣高熱量食品及飲料(俗稱垃圾食物),
網域申請
,同時要增加銷售健康食品的項目,
網站排名如何操作
,該項禁令依據2010年兒童營養法頒布,
產品代銷
,並自明年9月起執行。上網瀏覽搜尋相關新聞時,
社群行銷達人
,牽引出成串「舊」聞,包括兩年前我國教育部基於同一思維,有意除原有的「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」外,增訂「高中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」。
當時也有不少批評,例如:政府管太多、高中生已是半大人能自行判斷、合作社虧錢誰補貼?難道街上販售的也禁?等質疑。類似評論在2006年義大利、以色列禁止過瘦的紙片模特兒登台避免負面示範時,也在網路上見過,高熱量形成的「過胖」以及極端節食導致的「過瘦」,都是政府的責任?上述網路抨擊有一共同點:都沒有否認高熱量食品及飲料會影響國民健康,似乎均承認垃圾食物造成代謝症候群的科學推論,間接應也支持衛生署近年來力推「國民營養法」立法背後的理論依據。不過除食品科學理論外,這些評論也可自經濟學及社會學的觀點予以討論、檢視。
從市場的運作言,理論上如果要discourage人們購買一項商品,應該設法提高其價格。但高熱量飲食競爭激烈,漲價不易,而另一方面既然認為有礙健康,何不仿菸品加徵健康捐(類似國外學者主張課稅)?其實這與消費者的差異有關,一為成人(菸品),另一為未成年的學生。後者在消費行為前吸取資訊的能力,以及基於理性自利的判斷,可能會被認為不盡成熟,這也可以與網路公民所提:「高中生是半大人,可以自己判斷了」的質疑,一併予以檢視。
觀察一項經濟或社會行為,往往要假定人們會基於理性自利做判斷,但前提是資訊應充分。高中生消費高熱量飲食時,不論是薯條、脆片、可樂,無疑會產生一種當下、短暫的滿足或愉悅感。這種感覺可能只是單純的生理反應,也可能是學者Posner所說的生物陷阱。起因是遠古時代,能取得高脂食物的人類存活率較高,久而久之,已在大腦結構中植入攝取高脂飲食即有愉悅感的反應。但這種滿足或愉悅感下的負面效果,可能就是肥胖、過重、疾病及代謝症候群,進而導致健康照護醫療的支出增加,演變成全民負擔的外部成本,也構成政府介入的重要理由。
如果政府不介入,而由「半大人」自行斟酌眼前的愉悅與未來的健康而做取捨、判斷,則須看健康的威脅,是否有充分的認識。固然教育、宣導是必要的手段,但現實世界中,教育的效果恐不敵廣告及行銷手法(例如:玩具贈品)。另一方面也有年輕人相信高熱量飲食雖然會引發疾病,但到時候也許已有新藥問世,不必過於擔心。
走筆至此,可以看出問題不是政府應否介入「胖」、「瘦」,而是對資訊不足,判斷力未臻成熟的國民,政府如何塑造有利其健康的環境,進而減輕未來全民醫療照護的負擔。事實上造成三高疾病、代謝症候群等尚有其他原因,如何有效管理垃圾食品的廣告或行銷,及提昇國民健康意識,都至為關鍵。目前衛生署及熱心立委已提出國民營養法草案,因此可積極推動立法,藉由過程中的討論乃至辯論,使國民健康資訊傳到社會的末梢,才能在WHO「全球健康對策」的趨勢下,與政府推動均衡飲食,減少慢性疾病的措施相輔相成。屆時消費者的選擇,都是理性自利的決定。
(作者是總統府資政、前行政院長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