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名五十多歲的婦女,
結婚喜餅
,被認為是憂鬱症,
鴨賞
,三年後才知道是早發性失智症;也有個上班族,
好吃泡菜
,還可出差到印尼工作,
網路代銷公司
,但卻不想常換衣服和洗澡,
粉絲團經營
,才被發現是早發性失智症作祟。
失智症大多發生在六十五歲以後,
起司豬排
,所以稱為老年失智症;但也有六十五歲以前發病的早發性失智症,每十萬名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人口中,就有六十七到八十一人會發生。
醫師臨床門診中,還有廿、卅多歲的年輕人發病,這些家屬都很難接受,心理壓力非常大。由於有的患者還可以工作,所以家人常不會警覺是失智症。
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達夫昨在台灣醫學周演講「早發性失智症」。他說,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臨床症狀,和老年性失智症不一樣。以阿茲海默症為例,早發性患者會出現精神症狀,且病情惡化快、治療效果差,易被誤診為精神疾病,事實上卻是罹患失智症。
但陳達夫強調,不是所有憂鬱症患者,都可能是早發性失智症;要看患者有否智力減退跡象,而每六、七百名早發性失智症病人中,約有六、七人被誤為是精神疾病。
陳達夫說,這些年紀輕輕的患者,有的還是家中經濟支柱,有人會因病面臨離婚問題,很令人心疼。
這些患者往往四肢健全,但智能不好,常有行為問題,很多機構也不願意收,家屬照顧起來壓力非常大,有六成家屬有焦慮情緒,特別是女性。而家屬因照顧患者而有憂鬱症,也非常普遍。,